研究总结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代荣 科研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4-06-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代荣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7科研工作总结

三井中心幼儿园  代荣

 

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一学期结束了。本学期我参加了《幼儿科学活动中预设与生成相互关系的研究》的课题。在课题组的引领和帮助下,通过实例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收获。现将本学期的课题重点材料投放情况做如下分析: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幼儿的各种能力也得到有效充足地发展,他们内心迫切希望能够拓展认识,特别是对自身生活周围的相关事物进行深入理解与适应的内在需求已经变得越发鲜明。因此,在幼儿园中幼儿科学活动区域教师要通过大量实物材料的投放,让幼儿能够拥有充分接触的机会,从而满足幼儿对客观世界和事物的认知需求。幼儿课堂教学是一个预设和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合理有效的投放材料。要以人为本,以幼儿为本,尊重兴趣主动探究,为幼儿构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一、前提基础:材料的投放“质”“量”兼备

儿童心理学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幼儿感知世界的最好方式是增加他们对材料的投放兴趣。”丰饶而具有操作性的材料能够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满足幼儿自身探究的需要,更是幼儿接触事物的物质基础。教师应该结合相关活动的主题,为幼儿提升适切的材料,从而创设努力探索的环境。

1.质: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

在实践层面,很多教师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认知误区,以为幼儿实践所使用的材料越多越好,但事实上教师提供的材料幼儿并不愿意去尝试,有很多材料幼儿平时接触不多,无法进行正常的使用,造成了幼儿材料使用的障碍。因此,活动材料的投放一定要建立幼儿已经具备的认知经验上,才能为幼儿的顺利使用奠定基础。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如在进行科学活动“智取物体”时,教师则充分利用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诸如磁铁、订书针、塑料制品以及绒布等。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进行演示,利用磁铁吸附物体,然后引导幼儿身体力行亲自操作,感受生命的价值,并在物体的相互比较中让幼儿对能够吸附物体形成认知体验。通过对幼儿熟悉物体的操作,他们在更加熟练的程度上进行了有效的体验,达成了相应的教学目标。

2.量:满足活动的客观需求

科学活动区域,材料地投放不在于多,而在于层次和形式的多样化,以便于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去进行更多的选择,从而有效激活幼儿自身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形成。反之,如果投放的材料模式统一,形式单调,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幼儿对科学研讨的兴趣和动力。有了兴趣,好奇心才会产生求知欲。因此,具有层次性的材料投放能够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认知需求,起到相应的提升效果。

例如在探究认知活动“鸡蛋为什么会浮起来”时,教师的本意是让幼儿认知水的浓度变化会产生浮力,但由于不知道水与盐的比对配置,当幼儿将所有的盐分全部置入水中,鸡蛋依然纹丝不动。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幼儿对活动的参与兴趣,幼儿能力的提升也就无从谈起了。

从这一反面的典型案例来看,由于材料的匮乏影响的不仅仅是一次实践操作的过程,更在于幼儿持续的决心和兴趣。

二、核心关键:材料的投放“主”“客”相融

在幼儿阶段,幼儿对于科学的探究必须要建立在相应的客观事物面前。如果仅仅凭借空口白说,以幼儿当下的理解水平是无法真正感受科学活动的魅力。因此科学活动的材料投放,特别在数量以及投放方式上要紧扣幼儿的内在特点进行投放,从而以幼儿的实际状况相得益彰。

1.客观层面:契合年龄实际,激活探索意识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要将儿童看作儿童,要在遵循儿童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工作。在科学活动的材料投放上,教师要充分考量幼儿在当下年龄实际上存在的各种能力状况,特别是提供适宜的发展水平材料,才能真正吸引幼儿的发展欲望。

例如在大班中,我们开展“看谁跑得快”的主题活动,笔者依照大班幼儿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都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因此我为幼儿提供了平面、斜面以及模型汽车,并要求幼儿将汽车放在平面和斜面行驶,引导幼儿观察不同斜度汽车的运用状态。接着,教师在此基础上还让幼儿进行不同长度的斜面操作。

这一过程,教师在充分考证幼儿是大班的特点,引导幼儿在不同状态下进行观察比较,有效地提升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辨析能力。

2.主观层面:尊重兴趣特质,深入探究潜能

幼儿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自身的心智也更加成熟,在平时日常交往和活动中已经能够表现出较为强烈的自主性和爱好特征,内在意识的好奇欲望也越发明显,对于世界的认知也呈现出较为强烈的探知欲望。因此教师在与幼儿教幼儿活的过程中,应该悉心关注幼儿的表现,特别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是源自于生活产生的疑问,教师就此入手,势必事半功倍。

例如有一次,笔者感冒在教室中冲泡了一杯感冒冲剂,并随意用汤勺在杯子中搅拌了一下。有一个孩子被好奇的问我:“老师,你为什么要用勺子搅一下啊?”随此一问,很多孩子也都凑过来一脸疑惑的样子。教师敏锐的意识到,这是幼儿感兴趣的话题。于是,我们进行了“神奇的溶解”主题活动,教师相机准备了蔗糖、味精、黄豆、石粒等相关材料,并让幼儿在尝试不同实物在水中的变化情况,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溶解。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没有机械固定地使用材料,而是将这一内容迎合幼儿内在意识的向往之处,幼儿才能真正参与到材料的实践操作中来,从而自主解决自己关注的问题。

 

适切有效的材料是幼儿接受科学信息,进行科学实践操作的重要平台与抓手,更是幼儿提升自身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则要根据活动主题的特质、幼儿内在的意识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量,才能提升材料投放的有效性,提升幼儿的能力素养。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 2008-2018 常州市新北区三井中心幼儿园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3150号